2025-04-15 19:19:05 | 16教育网
法律分析:西昌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符合四川省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 具体加分情况如下: 普通类专业录取时,三州、十七县、两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 (含本科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本一批院校)加25分,报考其他院校加50分;其汉族考生报考本一批院校加10分,报考其他院校加25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16教育网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16教育网(https://www.ts16z.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凉山州高考照顾分是多少的相关内容。
在原有分数的基础上最高加20分。根据查询四川省招生考试院官网显示,无论彝族还是汉族,一律只加20分,部分学校完全认可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具体参见招生考试报招生计划合订本,所以凉山州高考照顾分是20分。 以上就是凉山州高考照顾分是多少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16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6教育网:www.ts16z.com四川凉山高考照顾分到底是多少分呀?在四川省凉山州,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时,可以获得额外25分的加分,而对于其他院校,则能获得50分的加分。相比之下,汉族考生报考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时,只能获得10分的加分,而其他院校则为25分。这种加分政策旨在帮助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增加他们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对于汉族考生而言,虽然加分幅度较小,但同样有助于他们在竞争激烈的
四川考生加分政策地区四川考生加分政策地区包括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1、四川考生加分政策地区。马边县、米易县、盐边县、石棉县、北川县、平武县、汉源县、宝兴县、兴文县、宣汉县、叙永县、古蔺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荥经县、仁和区、金口河区(三州十七县两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汉族考生,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高校加25分,其他高校加50分;汉族考生本科一批高校加1
现在高考有有少数民族照顾分吗?同学你好,按照我们省的规定,“聚居少数民族”是有加分的,而“散居少数民族”只能获得“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资格。具体是聚居还是散居,就要看你的户口所在地了,你可以到本地派出所询问。(基本上户口在城市的都是散居,在乡下一个镇或者一个村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少数民族就是聚居。)重庆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具体怎么加?汉族不可以。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聚居地
高考复读生有少数民族加分照顾吗可以的,不管是应届生还是复读生,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不变。其实复读生和应届生是一样的,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所以会有一些加分的政策,如果你是少数民族或者是有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的考生,一般是可以加分的,但是不一定就会录取,因为芽哟经过学校的审核,只有审核通过才能录取,所以这样也算是一个特殊照顾政策,但是大部分复读生还是没有享受这个政策的,因为不符合条件。其实
成人高考照顾加分三大政策是哪些?关于成人高考录取加分政策1、年满25周岁以上的考生,录取时可照顾20分。2、老区贫困乡考生(户口、工资关系均在贫困乡所属单位);农业户籍考生,可照顾20分。3、烈士子女、烈士配偶;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省政府明确划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时可照顾20分。4、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凭省级民政部门颁发的《
贵州省成人高考加分条件贵州省成人高考加分条件及具体分值(一)增加50分投档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须经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并出具运动成绩证明),省招生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0分投档(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为30分),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二)增加20分投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省招生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是否录取
凉山州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示范性普通高中志愿指导分数线:430分。普通高中志愿指导分数线:350分。各县市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凡中考成绩未达到本县市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本县市的普通高中学校不予录取)西昌市408分;木里县390分;盐源县310分;德昌县350分;会理县370分;会东县346分;宁南县475分;
凉山州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法律分析:西昌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符合四川省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加分情况如下:普通类专业录取时,三州、十七县、两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本科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本一批院校)加25分,报考其他院校加50分;其汉族考生报考本一批院校加10分,报考其他院校加25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24-09-29 20:58:33
2024-09-21 23:00:13
2024-11-23 06:29:31
2024-11-16 20:37:55
2025-01-27 03:38:15
2025-02-13 0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