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院校 > 正文

我大一的,入党有什么意义!?

2025-01-12 21:10:48 | 16教育网

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我大一的,入党有什么意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我大一的,入党有什么意义!?

我大一的,入党有什么意义!?

关注大一新生 重视教书育人

吴学先博士,教授 2008年8月27日《中国教育报》

本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从关注600万大一新生着手,年复一年坚持下去,这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一步;2、现在的大学老师普遍存在着“重视科研,忽视教书育人”的倾向,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这不利于教书育人。

一、大一新生存在严重的“圈养”后遗症

在中国,孩子们从懂事那天起,家庭、学校、社会赋予他们的第一人生目标就是“考大学”,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这样才有出息”。在18岁以前,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为“考大学”而奋斗,在长达12年的中小学时代,每一次小测验和每一次期末考试,那些成绩似乎都连着大学梦。还有周末不得不参加的辅导课,其目的或者是为了巩固和深化课堂内容,或者是为了成为“特长生”以便高考加分,总之,孩子们的所有活动都指向高考独木桥。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当他们考上大学后,就等于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目标”。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就是他们“解放”的日子,从这天起,全国600万新大学生开始“狂欢”;

从“圈养”到“放养”,也是从这天起,家庭、学校、社会开始认为:他们18岁了,是大人了,不必再严格管理教育他们了,他们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就出现了:这些18岁的孩子们,年龄虽然已经成年了,可是,18年的“圈养后遗症”严重存在,大一新生在离开家门住进大学宿舍后,由于没有“第二个人生目标”,大致分化成两大类:那些主动进取的学生常常是“这也想干那也想参与”,盲目作为,没有焦点,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相反,那些本来就懒散的孩子,这时变得“无所适从”,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唠叨”,他们不会自主做事。

在新生刚入学时,如何帮助这些18岁的孩子们尽快确立“第二个人生目标”,还是一项很难的工作。你告诉他“要为祖国富强而学习”,他们认为这个目标太遥远;你告诉他“要为家族兴旺而学习”,他们认为父母仍然健康还不用自己操心;你告诉他“为找一份好工作而学习”,他们说“还有4年来得及”。

有一个男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人民大学,由于缺乏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了解,片面以为大学就是“素质教育”,入学后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学生社团,仅在9月就参加了8个社团组织,包括学生会、话剧团、交谊舞协会、演讲协会、网球协会等等。上完课,大学老师不留硬性作业,更没有人检查作业,于是,大把的业余时间忙于参加社团活动,不知道大学生要去图书馆读书,要以自学为主。结果,期末考试三门课不及格。

还有一个新生,平时就喜欢电脑游戏,在宿舍常常玩到通宵,由于家长、老师都不知道,也就没法管,他更加放纵,熬夜后,开始是上课迟到,后来就变成缺席。重点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一般来说,平时的日常管理更松些,老师们对这个学生不闻不问,任其缺课迟到。直到期末,这个学生5科不及格。寒假,家长知道了这个“恶果”,找到学校,质问系主任:“你们为什么不及早联系家长?”系主任说:“大学生是大人了,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没有义务找家长。”

可以想象,这两个学生后来的“补考”之路会多漫长。

还有更令人伤心的故事。有个学生以优异成绩考进重点大学,由于不会自主学习,期末多科不及格,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纵身跳下楼去,摔死在18年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里。

还有一个女孩子,来自贫困山区,看到城里的同学花枝招展、卡拉OK,很羡慕,自己也去歌厅娱乐,被某老板发现、包养,不久她放弃了学业。等家长知道时,覆水难收。

600万新生,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关键是,新生“挂科”比例很高,清华大学大一新生也有上百名学生有“不及格”科目,你说,这该责怪学生还是责怪老师?能考进清华的学生不会傻吧?

二、怎样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确立“第二个人生目标”

以上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而且悲剧年年重复?我认为: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有责任。

1、学生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

学生们在考完大学后“放松”一个暑假有情可言,毕竟“寒窗苦读”12载,该休息一下了。可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马上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主动找老师和教授们咨询,选准专业课,算好学分,脚踏实地从头学起。尤其是业余时间,大学没有作业,可是有“必读书目”,把老师们指定的书目读完,这很重要。周末两天,假如实在不知该做什么,背背英语,看看相关杂志,也是必要的,比如中文专业学生,周末可以读一下《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等,所有专业都有相关的专业杂志。另外还有那些读来很轻松又可受益的杂志,如《读者文摘》、《知音》等。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大学4年坚持读《中国企业家》,从中学习管理理念,也吸取别人的成长经验。毕业找工作时,他能说出许多企业的情况,如经营范围、发展阶段,该企业老总的成长史等。他选择就业单位很有目标,一举成功。

上学期间,要给自己定一个纪律:“每天学习时间不得少于9-10小时”,这个时间不算长。每天再坚持1-2小时体育运动。

自律,凡事都有节制,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养成的品格。玩游戏要有时间限制,决不可放纵。

2、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后,不能即刻松气,还要关照一年左右,要给孩子找一些身边的榜样。

孩子考上大学后,家长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孩子住校后,要保持联系,不仅关心生活,还要问学习。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询问孩子的表现:有没有旷课,有没有迷恋网络游戏等等。与老师的联系至少要保持一年,以便随时掌握孩子的变化,发现苗头及时纠正。

孩子的叛逆期在中学已经完成了,在大学时期,家长与孩子是可以沟通的,加上孩子住校想家,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大好时机。沟通不是“训斥”,而是交流,是谈心,是引导。

要给孩子找一些“榜样”。曾经有一个女生,考完大学后在网上结识了一个男友,见面后男友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男友大她14岁。家长显然不会同意。这个女生的母亲很聪明,他们没有直接阻拦,而是请了三个自己很敬仰的成功男士,他们是总经理和教授。她请这三个朋友分别邀请女儿吃饭,讲述人生道理,教育她如何恋爱。事后,这个女生只说了一句话:“谢谢爸爸妈妈。”她自己处理好了一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身边的榜样,比如任课老师、上一届的全优生、学校著名教授、他(她)认识的叔叔阿姨等,让孩子与他们交流,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3、老师对大一新生要格外关心,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依赖型”到大学“自立型”的转变,不能用一年级的“不及格”警告学生在二年级后好好学,要在学生入学时事先“引导”而不是事后“惩罚”。

新生进入大学,各科任课老师无疑都有引导的责任,辅导员当然是最重要的监护人,所有接触学生的老师都应该对学生负责。“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永远的“师德”。孩子们从圈养到放养,一下子不适应,老师们要主动承担引导的责任,从9月入学时起,从第一节课起,就要引导,要辅导,贯穿于每一节课,而不是等到期末,拿着卷子写下“不及格”的成绩,那时就太晚了,可能会彻底伤害一个莘莘学子的自尊,甚至断送一个接班人的美好前程。

其实,在大学,尤其是文科,要探索“讨论”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100个人读《红楼梦》,应该有100个不同的林黛玉,要允许学生的想象有差别,当然,这100个林黛玉不能成为环珠格格,差别应该是合理的,能自圆其说的。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有害的。

湖州师范学院张晓光教授做得极好,他主动要求给一年级新生当班主任,像家长一样尽心尽力,班里一个女学生阑尾炎手术,他想资助,给钱之前,他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不伤害该生的自尊心。为了学生们学好英语,他购买了50本简易英语小说,要求学生在4年内轮换着读,并签名,毕业时,每人就可以带走一本有50个同学签过名的小说。他说:“这是我送你们的见面礼。”几年来,他的班有许多学生获大奖,没有一个学生不及格。孩子们把他当成“老爸”,大一新生尤其需要这样的老师,在他们自己还不会大踏步走路的时候,有这样一位老师引导着走一段,很有必要,学生们在大二以后就可以朝着目标独自前行了。

笔者认为,各大学都应为大一新生安排班主任,最好是副教授和教授,为了减少教授这一年的工作压力,班主任的“工作量”可以冲抵“科研量”。

教师的成就感在哪里?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老师中有许许多多人,很优秀,可是,我们的评估体系太伤害他们的情感。

4、学校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把“教学”与“科研”的次序颠倒了。中学尚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大学不能不承担起“全面育人”的责任。

家长们都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是交给学校了。许多家长自己没上过大学,往往把大学想像得很神圣,因此不再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家长很放心地把“指导”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可是,在扩招以后,许多学校新招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老师自己还年轻,不懂如何教书育人,或者是忙于“科研”忽视“教学”,或者本来就缺乏责任心,往往没能担负起“引导”的职能;老教授们忙于带研究生,很少接触大一新生。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确立“第二个人生目标”,这主要是大学的责任。

在大学,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大一新生的首要任务。不要像中学那样考试,多一点“小组讨论”式的作业。英国的考试成绩,45分就算及格,70分以上就是优秀。他们更加注重Team work(小组作业)。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研”次之,现在许多学校弄反了,片面强调“科研量”,要求老师每年发表多少篇论文,还根据“杂志的等级”计算“论文的分值”。谁都知道,科研成果是否“重要”看的是这项成果本身是否“填补了学术空白”,而不是看“杂志”的等级,而且,那些具有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成果反而不该急于发表。另外,科研成果不是每年“均恒收获”的,科研“灵感”是在多年积累后突然降临的,以3-5年为一个周期才合适。再说,硕士、博士、年轻教师的数量每年增加这么快,国家级重点“杂志”却没有增加,还依旧强调论文“数量”,哪里能保证“质量”呢,于是“学术造假”“剽窃”屡见不鲜。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鼓励老师们“教书育人”呢。

在大学,“育人”才是第一使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做了很好的尝试,王一川他们以“从游”的教学模式为新生乃至全体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老师、研究生、本科生一条龙传帮带,老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得以很好发挥。

5、社会和谐是人才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青年人有理想有激情,中国才有希望。

大学扩招,我们的新生从每年不到100万增加到600万,大学扩招后,高中扩招比例更大,从而减少了初中辍学人数,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进步。

每年600万大学新生,年复一年,这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工程,世界各国都看中了中国的教育资源,都想来分一杯羹。他们看重的不仅仅局限于巨额学费等“教育产业”,还看中对中国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谁能“影响”这些大学生,谁就能“使用”之。

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严重问题,除去节假日,大一新生一年不足200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学政治课和英语课,专业课少得可怜,孩子们把“大一”称为“高四”,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学生因此退学,改为出国留学。出国一个大学生,四年花费就等于消灭了一个“中产阶层”的家庭,这对于刚刚富起来的中国来说,其后果还不止于此。

从大一新生入手,鼓励学校“重视教学”,提倡老师“教书育人”,敦促教育行政部门“尊重教学规律,减少瞎指挥”,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不能让已经考进大学的新生因为我们“工作失误”而误入歧途,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正确的”并且“可行的”人生目标,这项工作是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当务之急,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其实,我们首先要教给学生的东西主要是两个:一是责任心;二是自学习惯和能力。

孩子身上担负着家族的兴衰,担负着祖国的未来。

要年复一年地关注每年的“大一新生”,让这些孩子在起步阶段少犯错误,走正路,成人才,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我大一的,入党有什么意义!?

参军的要求和条件是什么

一、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规定:

1、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 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依照法律被 剥夺政治权利 的人,不得服兵役。

二、大学生当兵入伍对身体的要求主要是视力、身高、体重:

1、视力:右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6,左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5。

2、身高:男性160cm以上,女性158cm以上。

3、体重:男性:不超过 标准体重 的30%,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女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

三、大学生当兵入伍对年龄的要求如下:

(一)男兵报名年龄

1、大专、本科在校生,年龄为17至22周岁;

2、 大专毕业生,年龄为17至23周岁;

3、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及在校生,年龄为17至24周岁。

(二)女兵报名年龄

1、普通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及 应届毕业生 ,年龄为17至22岁。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第十三条:国家实行 兵役登记 制度。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当在当年六月三十日以前,按照县、自治县、市、 市辖区 的兵役机关的安排,进行兵役登记。经兵役登记并初步审查合格的,称应征公民。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百度百科

我大一的,入党有什么意义!?16教育网

大学转专业会有哪些“后遗症”

16教育网(https://www.ts16z.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大学转专业会有哪些“后遗症”的相关内容。

对于转专业的学生来说,伴随着转专业而来的是转班级、转宿舍、转同学、转学风、转兴趣等诸多变化,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症状”。
一是学业方面,转专业后,对新专业的习性不如本专业的同学,对很多新专业课程可能不了解难度,很多专业课程需要重新适应,还有教学规律的改变,甚至是教师授课风格的不同,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挫性,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人际方面,从一个熟悉的人际环境到一个陌生环境,因为在新的圈子里存在人际交往障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压力较大。
三是成绩比较。转专业的一般都是原专业的靠前的学生。但转入新专业后,或者因所转专业原属于热门,优质生源本来就高,或者因为新课程有适应过程,可能出现成绩下滑等,造成心理落差。
四是不同专业学分要求内容不同。转专业后,有的学分还需要补课,加重课程负担和学费负担等。

以上就是16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16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6教育网:www.ts16z.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我大一的,入党有什么意义!?”相关推荐
一个大学有院士有什么意义?
一个大学有院士有什么意义?

一个大学有院士有什么意义?一个大学有院士意味着以下几点:1、院士作为我国学术领域最尖端的人才,在每所大学都是稀缺资源,一个院士后面往往是一个大的团队,所以在我国高校中甚至会出现因为一个院士的加盟新建一个院系的情况,足以说明一个院士所带来的能量。2、院士作为中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在荣誉背后往往代表了权威,可以极大地影响学术资源的分配。院士的流动可能会带动整个学术资源的流动,比

2024-11-07 15:32:33
大学的A+专业都有什么意义?
大学的A+专业都有什么意义?

大学的A+专业都有什么意义?学科的A+、A、A-,是国家第四轮学科评选的结果,凡是有A类学科都属于该学科占据全国前TOP10%的人。A+学科指的是在第四次总体学科评估当中达到前2%的学科。这样的学科质量是非常高的,也因此也被称为A+学科。其实在很多大学都有相应的A+学科,只不过根据大学的实力不同,A+学科的评选结果也有所不同。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

2024-08-20 17:25:48
嘉泉大学的吉祥物有什么意义
嘉泉大学的吉祥物有什么意义

嘉泉大学专业嘉泉大学的专业设置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人文学院,提供国语国文、中文、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语言类专业,以及历史哲学,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和思想的深远内涵。在商学院,学生们可以选择经营学、会计学、经济学,以及观光经营学和贸易学,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商业洞察力和策略规划能力的未来商业领袖。法学院则设有法学系和行政学,以及城市行政学和新

2024-10-07 10:17:26
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ppt
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ppt

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ppt决定你未来的是对变化把握的能力,决定你价值的是做好你自己。就“如何度过大学生活,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陈春花教授给出了几点建议,愿初入大学的你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卓越人生。以下,Enjoy:作者:陈春花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在我从教的很长时间里,常常会被学生问道:“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才能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尽管在学校为

2024-10-24 05:49:01
我为什么上大学 探讨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我为什么上大学 探讨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我为什么上大学探讨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大学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下是探讨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几个方面:一、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大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各种学科,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培

2024-09-29 07:59:18
大学生支教有什么意义?
大学生支教有什么意义?

大学生支教有什么意义?1、改善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通过输送年轻优质的师资,实践创新的教育方法,帮助农村儿童接受更适合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2、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持续推动教育公平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练、教师工作对领导能力的要求,培养了项目成员的良好品格、领导力和实干精神,他们在未来将以更大的能量继续关注、推动中国教育进步。3、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2024-10-14 14:44:31
死亡教育有什么意义?
死亡教育有什么意义?

广东有没有哪间大学是有殡仪馆管理专业的?中国好像没有这个专业,但是你可以去殡仪馆问问看,我也是90后,也是女生,也想要做这个专业.但是就像他们说的,好多东西被电影艺术化了,真的做这个还是有难度的。反正,有梦想就应该好好努力。希望我们以后可以成为一行的,祝你幸福!希月.十大冷门行业之殡葬专业要问起这个世界最冷门的行业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冷门行业甚至是我们听都没

2025-01-13 21:42:14
一个学院入党名额有限制吗?
一个学院入党名额有限制吗?

一个学院入党名额有限制吗?入党名额要看学校性质和学院(系)排名来分配名额。简单的说,军事院校或军事附属院校入党名额理论上是最多,一年一个系大约能在10-15人左右。而一级院校,也就是重点本科(北大,清华,山大,浙大)这一类院校名额也会在10-15人左右2113。当然,二本、三本院校理论上也应该有5-10人名额。民办院校和附属院校显然就比较少了。扩展资料;信仰宗教的人和

2024-12-13 00:28:29